今年農曆年前後,賞櫻季一開始,就陸續看到許多網友提到北投復興三路與吳氏宗祠,是台北除了陽明山、淡水三芝外,難得一見在台北市內,可以近距離賞櫻,還有櫻花林道可欣賞,不過一直拖到三月上旬,才前往尋幽探訪。
搭乘捷運淡水線,在北投站下車出站,轉搭乘大南客運小6巴士,跟司機說在「吳氏宗祠」下車,因為公車過了「復興高中」,就開始攀山蜿蜒而上,雖然有固定的站牌,但如果沿途有人要下車,就可以隨時停車,所以即使沒有「吳氏宗祠」這站名,一樣也可下車。
順著復興三路沿途櫻花林已不復見,只剩下幾株櫻花樹,偶見綻放的櫻花驚鴻一瞥,但這趟旅行中,我還是跟滿天綻放的櫻花相遇,下一篇再跟大家分享那夢幻的奇遇,這篇先單純跟大家分享遊賞北投吳氏宗祠的影像。
公車過了大屯國小沒多久就停下來,眼前是一個視野廣闊的觀景台,背後就是吳氏宗祠的牌樓,深具中式傳統建築之美,典雅悠靜,上懸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吳三連先生棣書「吳氏宗祠」匾額蒼勁樸質。站在觀景台上,放眼望去台北城市美景盡收眼底。右手邊是關渡平原,綠意盎然,中間到左邊就是北投、石牌等城市景觀,登高眺遠,整個台北城市美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,難怪也是台北賞夜景的知名地點。那天天氣不錯,但山上有點霧,拍出來的台北街景不算清晰,觀景台左側還有階梯小路可往下賞景。
到達吳氏宗祠後,因為是私人建築,只有一年重要節慶才會開祠,吳氏宗祠定於每年春秋兩季,農曆二月十九日與九月十八日開祠,全台各地的吳姓宗親,會聚集在此祭祖,另外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、上元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元節與冬至會進行團拜聯誼,所以平常時候去,都是人煙稀少,那天去已經過了賞櫻熱潮,又是早晨,一整個參訪的過程中,從頭到尾也只有我一位訪客,整個環境清幽,鳥語花香春色怡人。
走進吳氏宗祠的牌樓後,還要再走一小段路,沿路有路標指示牌,接近祭祀的主建築「讓德堂」前,可以看到一片已轉綠的櫻花林,但還有一兩棵上頭有盛開的櫻花,除了櫻花外,還有滿山遍野開得極其燦爛的杜鵑花,紅的白的粉紅的紫的非常漂亮,蝴蝶雙飛其間翩翩飛舞,美不勝收 !在往左上走向「讓德堂」之前,右側還有一條通往面天山的登山步道,左側則是前往上清宮。山間小徑曲幽花香,陽光灑下清風拂面,讓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!
往左上走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中國式的涼亭,亭內有台北市吳姓宗親會與財團法人吳氏宗親會,在2002設立的碑,碑文中簡述吳氏宗祠的創建過程,跟曾任台北市第三、四任市長與自立晚報社長,台南幫大老吳三連先生(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吳三連)有深厚的淵源,吳氏宗祠裡面的「讓德堂」,於1953年落成,但最早不在北投現址,而是在南京東路三段215號,遷到北投現址背後,還有一段歷程。
(以下關於吳姓發展起源與吳氏宗祠介紹,係引用參考 2008/09/22 賀晨曦先生編輯「臺北吳氏宗祠讓德堂」文章改寫而成http://big5.chinataiwan.org/gate/big5/www.taiwan.cn/zppd/GDZS/TW/200809/t20080922_750883.htm )
吳姓子孫自始祖泰伯開源迄今,已歷三千年,其間枝繁葉茂,脈絡遍及全世界。吳氏渡海來到臺灣,始始於清康熙末期,至乾隆年間最盛,渡臺後散居南北各地。目前臺灣地區吳氏人口約為六、七十萬之譜。其中臺北市就超過七萬人,數目可觀。」
1953年 台北吳姓宗親會成立,並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設立祠堂,外觀近似台南市赤崁樓,宗祠內設有「讓德堂」。
1970年 有鑒於南京東路一帶發展甚快,怕城市喧囂打擾祖先清靜,有了遷建的計劃。
1971年 先在南京東路原址改建泰伯大樓,1973年另成立「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」,負責將大樓出租,再以賃金收入支應興建新祠堂的經費。同時原宗祠祖先牌位,暫移奉天母臨時宗祠,之後在頂北投舊地名小粗坑附近的半山腰上,看中一處佔地五千八百多坪的坡地,坐南(背坐面天山)朝北(面向北投及關渡平原),淡水河流經而過,地理風水及視野環境山明水秀。
1978年11月13日 開始破土興建,1985年11月建祠工程完成。
1986年3月27日 由吳三連先生率領吳氏宗親,共同舉行落成開祠大典,興建落成的吳氏宗祠,整體建築氣象恢宏,環境優雅,是臺灣地區難得一見的宏偉壯麗祠堂。
吳氏宗祠「讓德堂」的建築形式,乍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行天宮、關渡宮廟宇,或是忠烈祠等傳統中式建築。中國傳統建築有宋式和清式之分,宋式屬於北方建築,為宮殿式,比例較為粗壯;清式屬於南方建築,為合院式,比例則較為纖細。中國傳統建築有宋式和清式之分,宋式屬於北方建築,為宮殿式,比例較為粗壯;清式屬於南方建築,為合院式,比例則較為纖細。
吳氏宗祠位居半山腰,背山面水地形陡峭,風水上擁有「龍抬頭」氣勢但缺乏腹地,無法營造合院,只能就地設計,建築形式上較接近宋式建築風格。「讓德堂」建坪二百五十坪,入口台階八十級,建築物全高二十二點三公尺,地上兩層為祭祀正廳,兩旁則為五層樓式,充作先賢史蹟陳列室及宗親會辦公室;地下一層為大會堂,其中可容納六十張餐桌。
本堂週邊迴廊,朱經柱梁深具中式傳統建築特色,迴廊壁飾古典雅致。屋頂採用歇山式,鋪以橙色琉璃瓦,鬥拱採取宋式建築比例,以現代建材代替木質構造,別有風味。正廳為至尊,屋脊為鴟尾形式,配以行龍飛鳳盤旋其上,以示神靈護衛,有避邪防災的意義。
吳氏讓德堂正廳中,供奉了吳氏列祖列宗神位七尊,包括了主祀吳姓開始祖「至德三讓公泰伯,」並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、繼世祖延陵王季札、保生大帝吳真人、成仁義士元輝吳鳳,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。
會員晉主長生牌位二千個,還預留了四千個位置,總共區分為五房,推算至少可供兩百年用。廳堂神位上方壁面闊大,足可容下五百人站立,正廳神位上方壁面之浮雕栩栩如生。正廳堂通天的格局,絕不允許疊床架屋,意含服侍祖先要虔誠無他,至上敬意直上雲霄,每天晨昏,宗祠管理員必定到此向祖先燒香膜拜。
「吳氏姓源,出自姬姓。據考證,后稷姓姬名業,是帝嚳高辛氏之了,與帝堯是異母兄弟。后稷十四世孫古公亶父,是商諸候,傳至曾孫武王姬發伐紂得天下,乃上追古公為周太王。太王生三子:泰伯、仲雍、季歷。
周太王子之子泰伯、仲雍封于吳,長子泰伯知古公有意立季歷繼位,心存退讓,以全父志,幫與仲雍,借著採藥名義,同往荊蠻(今江蘇省無錫縣東南之梅裏),自號「勾吳」,後為越所來,子孫遂以國為氏;季札之後,北遷到齊、魯之間。這就是「吳」姓的起源,兒周太王子之子泰伯,當地人因仰慕其讓位賢德,尊為勾吳長吳,這也就是泰伯被推尊為吳姓始祖的由來。
泰伯避走之後,季歷得立,傳子文王姬昌,再傳至武王,同為民族聖賢。泰伯卒後,無子為繼,仲雍於是繼立為勾吳長。武王克商,仲雍曾孫吳周章尊為吳伯,封地吳國,數傳至壽夢稱王,建都於今江蘇省吳縣。
吳王壽夢,有四子:諸樊、余祭、夷時、季札。四子季札受封于延陵(在今江蘇省武進縣),吳氏族人以「延陵」為郡號首者,即係出札之後;又因勾吳地原屬渤海郡,故郡號稱「渤海」者,則為季札三位兄長之後。
泰伯三次讓位給他的弟弟季歷,孔子讚曰:「可謂至德也」。宋武帝禦制「三讓王讚」亦云:「維王三讓,遂成文武,古公乃親,后稷乃祖;立國東吳,載論中魯,日月光華,乾坤心腑;胤嗣彌昌,慶流宏溥;我敬讚詞,永昭千古」。吳氏宗人遂有「世界至德宗親部會」之設,族人也樂以「讓德」為堂號。」
所以「讓德堂」的名稱由來,也是紀念與彰顯身為周太王子長子的泰伯,三次讓位給他的弟弟季歷的賢德之舉。在現今慎終追遠古風不再的年代,很多年輕朋友都只想到自己,對自己的姓與家族淵源,大都一無所知,也缺乏興趣探索的世紀,吳氏宗祠的存在,實屬難能可貴。
台北吳氏宗祠讓德堂
祠堂地址: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348號
<如何前往>
大眾交通工具: 搭乘捷運淡水線,在北投站出站,轉搭乘大南客運小6巴士,跟司機說在「吳氏宗祠」下車即可。
(註)影像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,未經本人書面同意,不得任意下載、轉載、分享、塗改,或移作商業使用,盜用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