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完了大屯國小山前那一排櫻花數樹後,繼續順著復興三路往下走,一路風光明媚,走到了一座石頭刻名的大屯里水汴頭福德宮,看見了一個公車候車亭,有個「復興三路230巷」的指標,又往下走了一小段,看到了一個分叉路,兩條都是往下的山路,左右看了一會兒,被右邊一片竹林吸引,於是選擇了往右走,入口處有一塊石頭上刻著名稱,原來那條步道是「上清宮步道」,又名「中青礐步道口」,往裡走是一片正待春耕的田地,如果沿著步道前進,應該就是通往上清宮,正在欣賞周邊的環境,突然看到一群尼姑從身邊走過,順著步道往下走,印證了剛剛的猜想
。
沒繼續前行,折回回到復興三路上,一邊看著眼前廣闊的台北城市風景與筆直的山路,腦中浮現之前新聞報導,復興三路212號旁的上清宮步道,路旁有條長約2.5公里的「櫻花隧道」,一轉頭往右邊看去,竟然是一片櫻花梯田,跟著攀登上去,還遇上了遠從新加坡來台旅遊的朋友,另外還碰到拿著專業單眼相機的朋友,一邊拍照一邊交流。
聽其中一位常來這裡拍照的朋友說,其實這片櫻花田是私人土地,但農夫伯伯很慷慨,開放讓遊客拍攝,也因為地處半山腰,前後都沒有旅遊景點,所以平常人煙稀少,除了登山健行客跟愛好攝影者之外,很少會出現那些「人比花嬌」沒事拍照就會動手動腳的「摧花自戀狂」,所以這裡的櫻花梯田面積雖不大,卻是長得十分茂盛,置身其間慢慢欣賞大自然櫻花的千嬌百媚,真是人間一大樂事。
拍完了櫻花梯田的美景,順著山形一路繞彎走下山,經過了白宮山莊附近,周邊也還有零星還開著的櫻花,大都變成了翠綠的枝葉,跟滿滿的九重葛攀附在鄰近的圍籬,甚是漂亮!想來這一片在櫻花盛開時,景致一定美不勝收,但人車吵雜也難以避免,還不如像現在安安靜靜地一個人散步其間,悠閒地欣賞周遭美麗的山水花景,還有花間蝴蝶翩翩飛舞的曼妙神采。
一路往下走,很快地看到了「櫻花隧道」的指標,再往前走看到了大屯里「復興三路152巷」與「鳳梨宅聚落」的路標,順著路標遠眺位在山顛的「鳳梨宅聚落」建築群,果然造型獨幟一格。附近還有「祖師禪林」,門前好幾座法相莊嚴的菩薩像,整個環境十分清幽。
再繼續向前走,還看到了「佛光山安國寺」,從來不知道這裡竟然有這樣一座佛寺,整個環境十分清幽,種植有松樹與櫻花樹。上網查了資料,才知道「安國寺」歷史悠久,寺建於民國29年,至今已有73年的歲月滄桑,寺內有圓寂後保有不壞之身的肉身菩薩,前住持瀛妙和尚在寺內坐鎮,寺前也是知名的賞櫻景點。
安國寺位於6000坪的小山丘上,居高臨下俯瞰台北市全景,左邊可遠眺陽明山,右邊是觀音山。開山住持瀛妙和尚生於民國前21年,祖籍是福建省金門縣,民國18年發心出家,民國27年將私產變賣,並向銀行貸款購買寺現址。當時由於經費有限,無法完全雇用工人興建,整個寺的興建開墾,都是由瀛妙和尚親自參與,歷時兩年,在民國29年完成大殿工程,取名「慈善堂」,民國33年建靈光塔。
民國34年台灣光復,和尚有感於國家多難,而將「慈善堂」更名為「安國寺」從此專心於佛法之研究及弘揚。
民國43年,副總統陳誠先生賜「安國寺」之匾額。
民國62年 瀛妙和尚(時年83歲)於打坐中圓寂,弟子們決定將其保持趺坐而葬。當時遍詢各棺木店無人願意做罕見轎棺,就在時有一店主之夫人聽到這個消息,即說:「我三天前做一個夢,夢見一轎,四周金光閃閃,裡面坐一個和尚!」於是店主願為和尚做一轎棺。
民國72年 圓寂十週年後,瀛妙和尚弟子們決定為其拾骨,開墓時一陣檀香,其肉身定相好端嚴,體呈琥珀色,鬚、髪、指甲、眼珠、舌頭具在,而且神情如生前一般,是國內第三位肉身菩薩。和尚圓寂後,由弟子明定法師繼承。明定法師肯定佛光山的宗風制度,於民國80年交由佛光山接管,才改稱「佛光山安國寺」,目前監寺主持是道祥法師,積極參興社會文化、福利社會的事業,使生活與佛法能融為一體。隨著活動與信徒日俱增,現有的建築老舊不敷使用,現在正著手重建工程。
走過了「佛光山安國寺」,也來到了復興三路的起點,看到了復興高中與周邊的田野風景,愉快地結束了這美好的一日遊。
上清宮步道口櫻花梯田
台北市北投復興三路230巷附近
座標 X : 299971 Y: 2783098
<如何前往>
大眾交通工具: 搭乘捷運淡水線,在北投站出站,轉搭乘大南客運小6巴士,跟司機說在「福德宮」下車即可。
(註)影像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,未經本人書面同意,不得任意下載、轉載、分享、塗改,或移作商業使用,盜用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