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本文純屬個人實際體驗觀感,風景感受因人而異,不具任何商業促銷目的。)
自從幾個月前在愛評網上,看到有高雄與台南的評友寫文介紹「阿勃勒」,俗稱「黃金雨」的美麗行道樹後,就很驚豔,原本以為這種樹只成長在南部,沒想到前陣子,也有網友在新北市,發現了它的美麗身影。
更沒想到,六月上旬某一個週日下午,在天雨停停下下的台北市永康街上,我竟然有機會跟它相遇,美夢成真,自然又啟發了我許多創作的靈感。
那天下午逛到永康公園時,因為那一片黃金雨的行道樹,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喧囂中的寧靜。或許是因為下雨的關係,每逢週末親子在公園同歡的吵雜場面不復見,人影稀疏,還給了永康公園該有的寧靜,而遇見了有黃金雨之稱的「阿勃勒」行道樹,讓雨中散步,多了一分詩情畫意。





當然,先上網查了有關「阿勃勒」的相關資訊,先跟大家分享引用維基百科的介紹(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8%BF%E5%8B%83%E5%8B%92),然後就是黃金雨的美麗身影,與我的影像重疊創作。
「金急雨 (Golden Shower Tree) (學名:Cassia fistula),又稱為「黃金雨、」Indian Laburnum、波斯皂莢、婆羅門皂莢、長果子樹、牛角樹、豬腸豆等。
「阿勃勒」之名可能來自於另一花與其類似,而易於混淆之植物金鏈花Golden Chains (Laburnum)之音譯,是一種蘇木亞科的植物。
黃金雨是落葉樹或半常綠樹,葉長15到60厘米,偶數羽狀複葉,每片樹葉有4到8對小葉片,每片長約7到21厘米、闊約4到9厘米,小葉對生,葉面平滑,全緣,也是一種中型樹,樹身可長至10至20米高,而且生長迅速。
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。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,花瓣5枚離生,大小略等,雄蕊10枚,花絲黃色彎成勾狀,其中有3枚特長、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。
花落後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,長約30到60厘米,1.5到2.5厘米闊,需時一年才成熟,顏色由綠轉黑褐。
每室有一種子,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,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,有一股刺鼻的氣味。種子有說味甜可食用,亦有說有毒,有輕瀉作用,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。樹皮含單寧,可作紅色染料。
原產於南亞南部,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,往南直到斯里蘭卡。分布在緬甸、斯里蘭卡、印度、台灣以及中國的南部、西南部等地,生長於海拔1,000米的地區。



黃金雨一般可作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,廣泛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種植。花期在5月,初夏滿樹金黃色花,花序隨風搖曳、花瓣隨風而如雨落,所以又名「黃金雨」。為喜溫樹種,以砂質壤土最佳,排水、日照需良好,有霜凍害地區不能生長。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種法。
黃金雨是泰國的國花,當地稱為「Dok Khuen」,其黃色的花瓣象徵泰國皇室。而2006年在「清邁農業研究中心」(Roy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)舉辦的「世界園藝博覽會」即以黃金雨命名稱為「佛曆2549年世界崇頌叻差弗花苑博覽會」(Royal Flora Ratchaphruek 2549),「叻差弗」(Ratchaphruek)是「Dok Khuen」的別名,而「佛曆2549年」即西元2006年,「崇頌」即泰王蒲美蓬,是泰王登基60週年慶典之一。
黃金雨亦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「省花」,當地稱為「kanikkonna」,是當地新年(Vishu)典禮用的花卉。」








永康街真正的美,從來不在那條從東門捷運站5號出口右轉的人潮洶湧的小吃街,而是在過了60號的永康街錦安市場,從那裡的昭和町文物市場開始,一路延伸到麗水街、潮州街、青田街、杭州南路與愛國東路的巷弄風景,有著比美富錦街的靜謐,還多了一份歷史文化的文藝氣息。
因為那些巷弄有著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宿舍群,有一些文藝耆老住過的老宅,巷弄中隱藏著許多私人美術館、老書店與文物館,看似風華不再的小店,店主人家臥虎藏龍,飽讀詩書,學富五車,一直保有著文人的傲骨,身在和平東路的師大夜市,跟信義路的永康夜市其間,像一處城裡桃花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漫步在這些小巷弄與公園其中,充滿了清新愉快的氛圍!就這樣結束了當天的永康公園與黃金雨偶遇的浪漫之旅。




















(註) 本文中介紹的圖片與文字,歸屬SJKen 個人所有,未經本人書面同意,請勿任意引用、分享、轉載與下載,盜文必究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