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同步發表「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」,旅行體驗是版拜訪後個人主觀感受,感受因人而異,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。)
上週末晚上,吃完了昆明街與貴陽街二段交叉口的永富冰淇淋,順著老松國小一路前行,來到了之前逛過幾回的萬華剝皮寮,這座因電影「艋舺」在此拍攝重新贏回世人矚目的清朝古蹟建築,如今已成了融合了懷舊復古、藝術文化展出與攝影外拍交融的聖地。
(有關剝皮寮歷史背景,請參見維基百科http://ppt.cc/iMtTw)
剝皮寮位於台北市萬華區,北臨老松國小,東至昆明街,南面廣州街,西接康定路,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。
從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,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,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。
「剝皮寮」源始於台灣光復時期,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素有爭議,來源有二種說法。
一說是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詞,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
另一說根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剝皮寮位居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(光復前)實行「市區改正」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自台灣清領時期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
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1895年(清光緒21年,永清元年)5月27日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,從日治時代後期乃至於1945年10月25日之後,都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,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這座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。
2003年8月,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,對於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。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;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則於2009年初完成修復。
那晚走在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走廊上,看著夜間的剝皮寮的門窗、屋頂橫樑、古意盎然的燈飾,以及古老的門簾,都讓人發思古之幽情,有一種走入時光隧道的悠遠。
晚上的廣州街,過了康定路這邊特別的安靜,許多店家都已打烊關上門,只有停在路旁的摩托車、自行車,以及收拾廢銅爛鐵的三輪車,在暗夜中散發著一種靜謐的氣質,跟一街之隔,人聲鼎沸的龍山寺與萬華夜市,彷彿兩個世界,我特別享受這夜間散步在剝皮寮的靜謐氛圍。
剝皮寮
地 址: 10852 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
電 話: (02) 02-2336-2798
營業時間: 09:00~17:00
台北鄉土教育文化中心
官 網: http://59.120.8.196/enable2007/html/index.html
地址:10852 台北市萬華區 廣州街101號
電 話:886-2-2336-1704
傳真號碼:886-2-2336-172
(註) 本文中介紹的圖片與文字,版權歸屬SJKen 個人所有,未經本人書面同意,請勿任意引用、分享、轉載與下載,盜文必究。